故乡的年
那一年除夕
那一年除夕
父亲从外面回来
满满一箩筐的雪
只有两斤肉一条鱼
就感觉就有年味了
厨房的火烧得旺旺的
飘出平时很少闻到的
红烧肉的香味
母亲用肥皂为我洗着小脏头
父亲把那个用洋铁皮做的马灯
拨了拨 挂在堂屋
满屋子的冬天一片暖和
我记得父亲还喝了一盅自酿的米酒
就去贴对联去了
母亲吃了一碗萝卜拌饭
就去跟我们找春节穿的新衣
那是用父亲的大衣改成的小衣
我记得那是在张家塆
荒凉的1978年除夕
8岁的我只知道除夕是过年
而不知道除夕
是父母亲心里的一个坎
一个温暖而辛酸的冬天
腊月
腊月是想家的日子
三百六十五个思念
像家门口晒的香肠
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就闻到它的香
腊月是农民休憩的时光
收完了季节枝头的最后一次畅想
坐在高高的草垛旁
晒晒太阳打打麻将
或者泡一壸浓茶
把丰收的心情喝得深味深长
腊月要炒瓜子落花生
腊月要打豆腐熬麻糖
腊月要写对联、买鞭炮,贴窗花
把幸福的日子灯笼一样高高挂起
腊月盼重逢
腊月祈团圆
腊月让父母亲的眼睛
望花了窗外的月亮
把思念的心情包成饺子
盼着我们早点回家品尝
老家的腊月二十八
老家的腊月二十八
这家烫豆皮
那家打豆腐
家家户户的炉火
烧得比灯笼还红
烧得比太阳还旺
父亲一大早起来
忙着打扬尘,贴年画
把堂屋收拾得亮亮堂堂
母亲在厨房里
忙着炒碗豆,落花生
置办着过年待客的土特产
只有回娘家的大姑娘
和刚娶进门的新媳妇
坐在门口一边晒着太阳
一边用一副麻将
将这过年的喜气
搓得热热闹闹
过年
买一盏灯笼过年
贴一幅对联过年
落花生、炒瓜子、打年糕过年
母亲忙得汗水流
馋得我们口水只流
买爆竹过年
买烟花过年
点爆竹的手永远是七八岁的小手
放烟花的小孩永远是天真的小孩
童年的我们
穿着新衣新鞋 戴着黄军帽
跑遍村庄的家家户户
划彩船过年
舞狮子过年
听皮影看乡戏过年
热热闹闹的乡情
让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山村
沸腾得整个正月未眠
除夕夜
这个夜晚
除了月亮
什么都是圆的
什么也没有饺子圆
这个夜晚
除了人
什么也不缺
缺的是思念的那个人
这个夜晚
圆的是心境
缺的是梦
守岁
人们往往在大年三十的晚上
在一阵阵喧嚣的鞭炮声中
围着一餐丰盛的家宴
守护着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小孩守护着快乐
大人守护着财富
老人守护着平安
一张大大的圆桌
就是一家人圆圆的梦
守岁、守着
一个永远的瞬间
一个瞬间的梦
春晚
年年春晚
都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
开始
都在一首《欢乐今霄》的歌声中
结束
春晚
戏曲,相声,小品
魔术,杂技,歌舞
节目虽多
年年都是一个样.
节目一个个
百无聊赖地上演着
就像爷爷在孙子面前
讲述着讲了千万遍的
那个老掉牙的故事
正月
正月是男人的正月
一天到晚走亲访友
走到哪,喝到哪
整个正月都被酒泡着
正月是女人的正月
七大姑八大姨围在一起
打的打麻将拉的拉家常
大媳妇教小姑子绣鸳鸯
等待着开年后办婚嫁
正月最忙的是老人
迎宾送客
做饭洗碗
整天忙得手忙脚乱
还乐乐呵呵的不知疲倦
正月最快乐的是孩子
点鞭炮放烟花
推开谁家的大门就一声高喊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正月是酒
正月是牌
正月是老人淌着汗的喜悦
是小孩要红包的天真无邪
乡戏
一个土堆台
几盏装着柴油的夜壶灯
这,就是乡戏
乡戏往往在正月初八开锣
七里八村的人们
都会不约而同地奔来
宽阔的大场园
挤满了黑压压的脑袋
连草垛上、槐树丫上
都长满了人
整个村庄都空了
猫狗都不剩
乡戏往往是连台唱
一唱十天半月
一曲《秦香莲》
一夲《白蛇传》
唱得大姑娘小媳妇的眼泪
让脚下的麦秸点不燃了
唱得五大三粗的汉子
点一支烟
吐出缠缠绵绵的柔情来了
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
乡戏,唱出了乡亲们多少悲喜多少愁
带给乡亲们多少欢笑多少泪
让古老的村庄
重新拥有了年轻的心跳
开始憧憬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元宵节
无非是舞狮子,玩龙灯
无非是观灯猜谜
无非是燃鞭炮,放烟花
无非是喝甜酒吃元宵
这些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
无非都是在想寓意着
一个团团圆圆的家
一个太平盛世的年
故乡的年
故乡的年是一幅画
把一年丰收的喜悦
贴满了墙和大门
故乡的年是一串鞭炮
把节日的喜庆
放得满天纷飞
故乡的年是一幅对联
上联写着幸福如意
下联写着美好明天
横批召唤着急急回家的春燕
故乡的年有年糕饺子
故乡的年有龙灯和乡戏
故乡的年热热闹闹
乡亲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一杯雪煮的米酒
就是一杯浓浓的乡情
醉倒所有想家的人
作者:jiaotang本文地址:/xdsg/2123.html2024-06-16 08:16:44